新春走基层丨走进“麦积刺绣”非遗传承人曹苑春的“绣”生活
“绣出云朵伴日月,绣出鱼儿戏莲蓬。”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七,走进位于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某住宅小区曹苑春家的“绣房”里,家中摆件放眼四周入目皆是绣品,“麦积刺绣”装饰墙面匠心独运。曹苑春的针下,迷人的“东方微笑”笑容甜美憨态跃然丝上,绿色渐变的荷叶映衬着亭亭玉立的荷花,鱼儿在荷间追逐嬉戏,“活”色一片,美感兼动感十足。一长一短两架绣架上,一幅色彩淡雅的《飞天遗韵》刺绣作品已完工大半,另一幅三兔共耳作品已完成打样,刚落针丝上。今年是兔年,三兔共耳图案又是敦煌石窟壁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于是,曹苑春自然而然地将“三兔共耳”作为兔年开年“第一绣”。
▲曹苑春在麦积山创作《飞天遗韵》
(资料图片)
阳光透过玻璃照射进来,屋内除了清脆的鸟鸣声,就只有绣针上下来回刺过丝面时微小的“砰砰”声,只见细若发丝的彩钱在曹苑春手中往来游走,丝面上留下针眼大小的注脚。双面双绣千针过后,再看起针处,图案上才若隐若现有了密密麻麻的痕迹。
▲摆件作品《麦积烟雨》
“时间在我这里是最不经用的,一动不动坐在绣架边工作几个小时,能看到的,只是这么短短几行。”曹苑春笑着说。由于费工费力,加之她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一幅选材于麦积山石窟133窟的《释迦会子》作品已阶段性绣了近3年时间,一针一线折射出时光浓缩丝间的重量。
▲曹苑春扇面作品《麦积秋色》
博古架上,扇面《东方微笑》《窃窃私语》,以及摆件《麦积秋色》《麦积烟雨》《佛背光》等均取材于麦积山石窟,当小沙弥千年不变穿越时空的迷人微笑与传承千年的丝织刺绣一经碰撞,作品呈现、流露出的韵味,除了作品本身之美外,更多地还有千年历史在一方丝绣小天地间的沉淀。
▲作品《释迦会子》局部
曹苑春擅长双面双绣,采用的针法有平针、绕针、散套、虚实针、乱针、滚针、抢针、缠针、盘金、打子绣、散套针、三角针、井字针等,不一而足。长达近30年的刺绣生涯中,与其说她的生活被刺绣填满,还不如说她把生活绣进了刺绣,在过足刺绣瘾的同时,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飞天献荷》
曹苑春现就职于敦煌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从小心灵手巧擅长于手工技艺,曾就读于绘画专业,对传统刺绣艺术情有独钟。父亲曹振新系麦积山石窟第一代文物修复师,追随父亲的脚步,曹苑春于十几年前来到麦积山石窟,用自己手中的针线,讲着麦积山石窟的故事。择一事,终一生。
▲扇面《窃窃私语》
曹苑春年近五旬。记忆中,她小时候,天水当地人把刺绣制作叫作“绣花儿”或“扎花”,那时候,几乎每个姑娘都会绌荷包、绣枕顶、鞋帽、鞋垫、肚兜、门帘、桌裙等,图案不一、色彩艳丽、构图简洁、绣工精致,地域特色浓郁。
▲作品《箜篌乐伎》
据考证,麦积刺绣历史悠久,绣文化也深深地刻在了方言里。天水人把绣荷包叫绌荷包,一个"绌"字道出了历史本源,"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一绌一纳穿梭之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讲述着天水麦积刺绣传承的前世今生。曾经,刺绣手工艺是天水农村妇女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每逢闲暇或春节前,妇女们围坐在炕上或屋檐下,一边晒太阳拉家常,一边为一家人缝制一年中所需衣物。
▲扇面《窃窃私语》
作为一名麦积刺绣非遗传承人,在曹苑春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拓展产品用途,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让刺绣作品重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让刺绣文化“活”起来,就是最好的传承。
▲扇面《东方微笑》
“应用现代审美思维创作出麦积山石窟系列刺绣文创作品,麦积刺绣艺术品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会进一步凸显”。曹苑春说。除此之外,花绣、双面绣团扇、香包、刺绣宫灯、刺绣摆台等作为装饰生活的艺术品,已被很多人所喜爱,刺绣作品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入寻常百姓家。
为了文创产品的研发,曹苑春曾多次去麦积山洞窟观摩、研究,写生,面对窟内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她的创作灵感也是一触即发,触类旁通。她想到了中国水墨画的神韵,于是融入光影明暗空间感应用和绘画原理,转换针法,绣制出比较能表达石窟内涵和历经岁月侵蚀后的沧桑痕迹,其刺绣作品最终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肯定。
曹苑春说,麦积刺绣见证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变迁,同时也包含着深厚的民俗情结,折射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一个刺绣传承人,致力于挖掘保护麦积刺绣,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传承人的使命,她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文·图·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王兰芳
关键词: 非遗文化